藝起FUN暑假:美感與保育議題交織的湛藍練習曲

記者莊文/綜合報導

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自103年起跑,現邁入第五期「擴散」階段。以藝術為核心出發,融入SDGs、十九項議題等,串聯跨科學習,進而潛移默化學生的美感素養,厚植未來公民必備的核心素養。113年因應暑假到來並發揚臺灣海島的獨特性,近280間跨域美感合作學校,其中開展了52件融入海洋教育,並涵蓋多元體驗、美學創作的跨域美感特色課程。

臺東縣大武國小的「聽,海在歌唱」課程,以在地海洋特色結合音樂、視覺藝術進行海洋新詩、海洋藝品等美感創作,擴延藝術課程的發展空間,成就每個孩子的藝術舞臺。老師從布農族拍手歌至迪士尼「海洋奇緣」英文主題曲,讓孩童逐步建構節拍、樂理概念。

在視覺藝術方面,教師教導學生繪製海景漸層畫,利用渲染技巧創作海洋繪本底圖。孩子們分組討論海的層次,渲染漸層與海洋顏色的呼應,老師也教授孩子攝影技巧、拍攝海洋照片、製作影片。課程中詢問學生在地與海洋有關的經驗,並請大家列出想繪製與拍攝的海洋景點、家鄉文化特色。在學期的最後,將同學的繪畫和攝影作品配上大家一起演唱的海洋奇緣主題曲當背景音樂,製作出歌詠大海的影片。

連江縣東莒國小的「海廢不廢-請編、請坐、請喝茶」課程延伸馬祖國際藝術島活動,並連結數學、綜合及藝術領域,師生一同共創,轉化漂流廢棄物。課程以撿拾海廢取得的魚線、回收紙板和光碟作為編織模板,運用數學規律及圓周概念,設計與學習對應的編織技巧,將海廢製成杯墊、椅墊與燈具等藝術品,讓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實踐永續的共創未來。

澎湖縣風櫃國小的「海洋浪漫燈飾」課程帶領學生走入社區,了解當地經濟魚獲產業知識,學習魚種類別、捕撈季節、魚乾製作過程,讓學生更親近在地文化,並習得「食當地、食當季」重要觀念,接續導入藝術課程,運用沙灘撿拾的廢棄寶特瓶,創作所處社區經濟魚種的美麗燈飾,在美學創作過程中增加孩童對土地的認同感及凝聚力。

教育部透過全台各地中小學校推動結合海洋文化、海洋資源教育主題,融入多元體驗與跨域美學創作課程,讓學生透過美感覺察與感知,培養對美感的敏銳度,也體悟珍愛海洋的重要性,理解海洋對臺灣甚或世界的深遠影響,並提升其關注海洋生態保育、永續發展之公民意識。

跨領域美感教育計畫網站(https://www.inarts.world/)還有更多關注在地議題的多元廣泛跨域美感課程,歡迎一起走進美感的學習場域,打開五感探索、體驗生命的美好;相關課程資訊可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跨領域美感教育計畫團隊專任助理林小姐,電話:02-77496992。(圖文來源:教育部)

▲臺東大武國小海洋攝影結合繪本多元創作跨域美感課程

▲臺東大武國小海洋攝影結合繪本多元創作跨域美感課程

▲臺東大武國小海洋攝影結合繪本多元創作跨域美感課程

▲臺東大武國小海洋攝影結合繪本多元創作跨域美感課程